我的生活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没有完美。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,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。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。从2000年到2005年,长达5年的时间,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。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,都是如此。
1996年,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。当时,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,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,但我觉得,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。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,这和IT、商业、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。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。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,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,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,你要想清楚。他说,我跟你回去。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"毅然决然"这4个字。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,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。
1997年,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,就是生孩子、带孩子。1998年,我剪短了头发,去了香港凤凰卫视,开始做《杨澜工作室》。详细>>
|
当然了,我这是有点难为自己。我大学学过国际经济,但这和真正做企业完全是两回事。我为了养这头奶牛,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欢、起码是不完全热爱的事情。中国不像美国。美国的传媒系统已经非常完善,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可以了。但上世纪末,中国传媒从过去的僵化体制到逐渐开放,它需要很多鲜活机制在运作成长,才可能有市场,才可能有个体的创造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。也许再过30年,我就不需要做这样的选择了。 |
|
![]() |
![]() |
吴征一开始就是鼓励我的,但是对我来说,从做节目到做企业,这个转型极其困难,一开始就摔了个大跟头,就是阳光卫视。现在看来,我的文化理想的冲动,远远大于我的商业和企业管理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。 |
|
![]() |
![]() |
我在阳光卫视创建的最初,就没做好商业判断上的准备。一开始我就按照整个一个电视台的建制,在香港做了很大的、耗资数千万的电视制作中心,有大量的原创节目,每年几百个小时。其实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。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,又是基于一个境外卫视不能够完全落地的现状,我当时应该更多地以采购节目为主,减少制作成本,尽量不要做这么多的原创和这么大的制作中心。这就说明我的幼稚。在商业上当时我是很幼稚的。我还记得,当我非常兴致勃勃地让吴征去参观我刚刚建好的制作中心的时候,他吓了一大跳,当时他就跟我说,我没想到你们拉了这么大一个摊子,是要出事的。 |
前后有5年的时间吧,我很累。关键是当你的商业模型不对的时候,你会越做越累,并且事倍功半。现在看来,一开始这个公司其实从资本运作上也存在问题。这样一个收入模型还没有得到稳定来源和实践肯定的公司,一下就上市了,然后上市又对财务报表有要求,这使得你在短期的营收和长期的战略定位上经常产生矛盾,实际上是给整个经营团队带来很大困扰,也给我自己带来很大困扰。 |
|
“那几年,我哭过很多次。吴征他是知道我的,我有这份文化理想。在阳光卫视后期,他跟新浪、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资本操作。" | 虽然有很多人质疑他说,他是不是喜欢资本操作,但其实他是希望用资本操作的方式引进不同的合作伙伴,同时也让这个卫视平台能够撑得更久一点。我理解他的这份苦心,其实这也是说明他对我的爱吧。我觉得是。所以回头想想,他也非常不容易,真的。 |
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各有各的精彩,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来。我就做我自己。我的喜好,我的为人,骨子里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。我的企业我自己说了算,我的节目我自己说了算,我没必要按别人的需求来塑造我自己。当然,我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,也知道怎么保护自己,也多了一些见识,看到过很多场面,也更淡定,但是归根到底,你要是能够做自己,那么所有这些失败的经验都很值得。 |
你曾说过年轻的时候追求自由,现在更多的是追求爱,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?
我现在也挺追求自由的,但是我想说的是,可能慢慢的责任感会越来越多了,无论是家庭带来的责任——父母年纪大了开始有各种病痛了,你的孩子开始要进入青春期了;还是公司带来的责任——公司发展的越来越规模了,公司的前景和员工个人职业前途,包括慈善的这些事情……一种责任感会越来越强,有时候也觉得挺有压力的。
这个压力可能跟什么有关?
你已经做了这件事了,你总是想把它做好,总是要对别人负责任,所以现在压力比过去多了。二十多岁的时候,就觉得要自由要实现个人价值,那时候感觉要突出个人价值、实现个人诉求、实现个人梦想,常常就和自己的环境有很多的冲突。二十多岁三十岁初的时候,我这种冲劲挺大的,就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够长多高,中间也跌过很多的跟头。到了四十岁的时候,我觉得就责任感会更强一点,不仅仅是追求一种个人满足感,也希望带给别人一种满足感。
什么方面的经历让你最有收益?
经商给我的教育最大,别人可能觉得经商是追求利润和商业利益,但是我恰恰觉得,你经商了你就知道,你必须双赢这个生意才能够谈得成功,你必须长远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,才可能建立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。如果他没有利益我反而觉得忐忑不安。所以恰恰是商业教会我一定要关注别人,如果做一件事情别人没有任何好处这件事情是做不成的,推而广之在公司、在社会上其实也是这样的情况,回到一个更大的社会上,你没有关注到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,你自己的满足感和快乐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?
这么忙,工作和私人生活比重怎么协调?
现在越来越难以安排,手上有很多的球在不断地扔,原来三个,现在已经五个了,有点快接不住了。
时间怎么分配给家人?
一年中有不同的阶段,有时可能一个月有两个星期在出差,就很难顾及到家里。但其他一些时间,比如说夏天或者冬天放假,比如这次十一,我就有完整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、跟家人在一起,我觉得挺不容易的,经常有一种自责和内疚,你永远不可能做完满了。